当前页面:首页 >专题专栏>乡村振兴
【公路集团扶贫故事】党建引领促扶贫 曾经的“后进村”如今有了后发力

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“轻纱”,连绵起伏的青山、古色古香的村寨在“轻纱”中若隐若现,深秋的月亮山云雾缭绕,犹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“水彩画”。

从江县宰便镇摆虾村

走进从江县宰便镇摆虾村,干净整洁的通组路直通各家各户,一盏盏太阳节能灯排列在道路两侧,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都在诉说着村里这两年的新变化。

“我们村的第一书记,真有两把刷子。”说起村里的第一书记,村民们直竖大拇指。56岁的余老长掰着指头向记者细数第一书记驻村后的成绩:给老百姓盖新房,改变了祖祖辈辈“人畜混居”的生活方式;村里发展起了产业,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……“每一件,都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大实事!”

通组路施工前,村民出行就靠一条“泥巴路”

通组路施工后,“泥巴路”变成水泥路

2016年4月,贵州公路集团派驻精兵强将前往摆虾村,重塑摆虾村民精神风貌,重启乡村文明新气象。

相较于两年前,如今的摆虾村村容村貌、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帮钱帮物,不如建个好支部。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,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,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。”在谈及自己的驻村工作秘诀时,贵州公路集团驻摆虾村第一书记高亮笑着说。

定点帮扶前,当地群众还处在人畜混居的生活中

人居环境的改造,结束了当地群众人畜混居式的生活

而对于村民的赞赏有加,2018年3月份,高亮刚来到摆虾村工作的时候,却是另一番情形。

由于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,“深藏”在月亮石深处摆虾村的经济发展缓慢、村民“等靠要”观念严重、基础设施落后……而比起这些面上的事儿,更严峻的是村“两委”不健全且班子领导力不强,群众反映的诉求难于落实,村里的党群、干群矛盾突出。

第一次开党员会议就给高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当时的场景那可真是把我吓了一大跳!参会的9名老党员都是拄着拐棍进来的,平均年龄都在70岁左右。会议室里只有一张‘老掉牙’的办公桌,只能临时东拼西凑搬板凳,笔记也只能趴在腿上勉强将就。”

摆虾村第一书记高亮

党组织软弱涣散、村两委班子“结构老化、文化素质偏低”,农村党建工作“后继乏人、力量不足”……对此,摆虾村村民杨金保同样印象深刻:“以前村里的老支书、村干部年龄太大,没什么号召力,大家开会都是走走过场,基本就是你说你的,我干我的。”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;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。贫困村“穷根子”久拔不掉,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其中一大主要原因。

组织党员开展了几次政治学习后,高亮意识到,如何发挥好摆虾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,成为了自己的首要任务之一。

贵州公路集团与结对帮扶村两支部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

“‘抓党建、促脱贫’是第一书记的责任和使命,不仅要上接天线搞产业、惠民生,还要下连地气抓党建、聚人心。”为深入找“病因”,拔“病根”,高亮迅速转变角色,第一时间登门入户,与村民促膝长谈,深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愿所盼,抓党建促脱贫。

针对党员队伍年龄老化、青年党员断层的现实问题,高亮与当地政府协商,选派综合能力强的干部来到村里担任村支书工作。并和支部成员通过认真组织考察,鼓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入党,及时吸纳新鲜血液,为村党组织工作的持续开展积累了后续动力。

针对党组织动员力弱的问题,坚持抓好党员干部党的理论知识、党纪法规及农村致富技能学习,提高党员服务群众和带头致富的能力。

近几年,摆虾村的人居环境、精神风貌都发生巨大变化

同时,瞄准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问题,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、整治人居环境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等。截止到目前,串户路、排污沟建设完工,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;村里建立种养殖合作社,切实增加群众收入;人居环境的改造,也让全村向昔日“人畜混居”的生活方式挥手告别……

班子强,村子差不了,现在的摆虾村建立全新的党员活动室,党内规章制度、村务公开信息全部上墙,党员干部激发了工作热情,村民们也逐渐有了“主人翁”意识,开始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。

“之前我们村是个‘后进村’,产业落后、发展停滞,这两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,村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如今已经成为预备党员的杨金保说,每一件事情的解决,都让村民对党支部的信任感逐渐加强,如今,早已形成大事小事都想到村部说一说的习惯。党支部的号召力、影响力越来越大,村里的党员队伍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,工作的干劲也越来越足,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条心,大伙铆足了劲要把日子过好。